发布时间:2017-06-20 15:32:57
《诗经 氓》教学三巧
广州外国语学校 刘晓武
本文发表于2010年2月《语文月刊·学术版》第60、61页。
一巧:拟改一个标题
许多人把《氓》当作一首叙事诗来读,品读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此诗,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个伤怀的故事。但若只是问学生读到了一个什么故事,则显得较为简单。为此,笔者将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设计为:重新拟改标题。众所周知,《诗经》大多篇章均选取首句或首句中的起始词语、关键词语作为标题,它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标题。拟改标题的过程就是整体感知故事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视角对故事进行切割、整理和概括。
【教学片断一】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细心读完后为本首诗拟改一个标题,并思考一下拟改的理由。
(学生静静地阅读,拟改标题)
生(1):我拟改的标题是“沉迷”,我觉得这个女子完全沉迷在情感世界里了。
生(2):我借用流行歌曲的歌名拟为“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对女主人公来说,过去的都不再来了。
生(3):我用刘若英的歌名“后来”作为标题,后来怎么样,只有回忆了啊!故事的后来都是哀怨。
生(4):我拟改的标题是“桑叶的心事”,那个女子就是一片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桑叶啊,而她又满腹心事。
师:同学们拟的很精彩!有的选用动词,有的借用流行文化元素,有的用比拟的手法。老师拟改的标题是“一个女子的回望”“一声叹息”“淇水幽幽……”,我读这首诗似乎是在读一个女子的回忆,她还在不停地回望,依然沉浸在昨天的故事里。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古代女子不幸的婚姻遭遇,传达了她的爱与恨。
拟标题的过程, 既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课堂上,这一环节精彩纷呈,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之后,教师出示自己拟改的标题,然后与学生拟改的标题叠放一起,相映成趣。学生的理
二巧:体验多维情感
人的情感非常复杂,《氓》这首诗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也是复杂的。这里有哀怨,有痛苦,但也有甜蜜,有快乐。我们更多的只关注女子的哀怨,把情感视为单一性的存在,这样做并不符合文学欣赏的特点,而往往忽略了文学的美,割裂文学的魂。教这首诗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女主人公情感的复杂性,侧耳聆听《诗经》原始而纯朴的歌唱,深度体验先民真实而独特的情怀。
【教学片断二】
1.把握基调:怨
师:同学们从哪些诗句读出了女主人公的“哀怨”?
(学生静静地阅读,思考)
生(1):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读出了女子的辛酸,一个“暴”字,写出这个男子前后态度的变化,展示“氓”的丑陋一面,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女子曾经的苦痛。
生(2):我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读出了她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楚,兄弟不来安慰,话语中却夹杂嘲讽,女子真是伤心到极点,而这都是由于氓的负心造成的。
生(3):这一节连用六个“矣”字,每读一个“矣”,就能感受到一份哀伤!
师:是啊,你真用心,看到诗歌一节里一连串运用了六个语气词。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矣”字呢?
生(3):应该是强调吧,六个“矣”字如同六声叹息,每个“矣”字都含有伤心、哀怨。
师:请你读一读,力争把六个“矣”字的情味读出来。
生(3)声情并茂地诵读。(其他同学默默感受)
师:你读的真好!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那位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诗歌就需要读出一个“情”字。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4): 我感受很深的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从中可以体会到那位女子再苦再累也不抱怨,再多的付出也心甘情愿,她只为心中的“爱”啊!
生(5):“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也许是过度劳累让她美貌不在。遗憾的是,她付出了辛劳、青春、梦想,换来的却是一纸休书,一腔悔恨。
师:哦,你谈的这种手法在“诗经六义”里常称做“比兴”。
生(6):我从“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中感受到异样的悲凉。她当初只想白头偕老,哪知现在是如此凄惨。
师:是啊!在《诗经•邶风•击鼓》里有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位女子想的就是那么简单与纯粹,不在乎富贵,不在乎荣华,只要能和他平安到老。如今孤身一人,人老珠黄,还在念叨当初的誓言,还在回想曾经的热恋。何其沉痛!一份“怨”情溢于言表。
生(7):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中更是显出极度的无奈。一切都无法挽回,徒留这声声叹息。
师:请你来翻译一下“亦已焉哉”。
生(7):也就是“算了吧”。
师:我的翻译是“算了吧,算了吧,算了吧——”,是啊,怨情夹杂太多无奈!
2.还原图景:想象与诵读
师:这首诗仅仅有哀怨吗?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思考)
生(8):这首诗不仅仅有哀怨,还有恋爱时的痴迷、甜蜜与快乐。
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说说。
生(9):第二章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痴情女子,她多少次登上那破旧的城墙,终日守望而不见那人,相思的泪水像潺潺小溪不断流淌。
生(10):我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感受到了女子的痴情。她那么大胆,那么热烈,毫无顾忌地与男子确定了婚期,可见当时她对婚姻怀有多大的期许。
生(11):还有“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这位女子仿佛见到“氓”的身影,飞奔而去,快乐得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此时,满肚子的话语想一股脑儿地倒出——多么甜蜜与幸福!
师:诗歌品赏还要补充一下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景。
(学生闭目想象)
师:再请你们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
3. 深度思考:矛盾情感的调和
师:这位女子到底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沉默,思考)
生(12):我以为她的内心世界很复杂,很矛盾。
生(13):怨恨的同时还有温馨,痛苦的同时还有甜蜜。
师:是啊!这首诗是在写一个女子的回望,一直在回望,望得很辛苦,但就是忘不了一份情。即使是痛苦,但还带有一点温馨和甜蜜。其实,前面写得越温馨、越甜蜜,里面的哀痛就愈增加几分。可是,女主人公又不自觉的用恋爱时的温馨与甜蜜来缓解今日的疼痛!感情的滋味,谁又能说得那么清楚呢?
师:诗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已经超越了诗中所叙述的历史上的某一件具体事实,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感情世界,感受着人类普遍的情感经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就是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影响着,文学作品时常让我们泪流满面。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诗歌的魅力就在反复品赏中得以显现,诗中的情感在反复吟诵中得以体味。
三巧:探究双重性格
【教学片断三】
师:老师在研读中发现,本首诗在不同的选本中标注的标点符号是不同的。
(屏幕投影)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古代汉语》)通篇一共有六个感叹号。
2.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2》)通篇一共有四个感叹号。
3.《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里的《卫风 氓》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
4.粤教版语文教材《氓》在结尾“亦已焉哉!”中使用了一个感叹号。
师:你们认同哪一种标注?请试着把标点的情味读出来。
生(1):我认同六个感叹号的标点。因为这样更能表现女子的坚强与刚毅,把女子对那个负心男子的怨恨充分表达出来。(生读)
生(2):我认同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的语段。这样能显示她的软弱与无助,诗歌仿佛是一个女子在默默诉说,默默追忆。(生读)
生(3):我认可有四个感叹号的语段。它可以表现女子由柔弱转变为刚强的过程。一个女子经历了如此大的打击之后而变得坚强。(生读)
师: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一处标点,就是一种情感,代表的也是一个女子的性格。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粤教版教材和《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里的标注,因为它更能表现中国古代女子的情感特质,就如《论语》里所说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的语段。(教师诵读结尾)
师:让我们把自己放进诗歌里去,自由地诵读,再次体悟女主人公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吧!
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呢?底色当然是善良、勤劳、忠贞、率真的。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是坚强的,还是软弱的?其实很难说清,理解也可多元。人生的遭遇,可能让一个人由坚强变为脆弱,也可能由脆弱变为坚强。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继续思考探究的空间,而不是满足于某一种答案。
教学反思
教师的精心设计是课堂富有成效的重要保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学习意义的获得,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巧妙的设计更应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标题的拟定、一种情意的深究、一处标点的探讨,也许就是教学的契机,成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与能力的生成点。
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实现此目标,则意味着教师要深入思考语文本质,深入了解学情,深入研读文本。教师应着力从文本出发,通过精巧的设计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深入思考,让他们领略读书的真味!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不无担忧的说:“近年来,语文教学功利性、实利性愈演愈强。缺少的是在课程标准关照下师生间的安逸、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语文教师要还学生一个安静的课堂,为他们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当然,如果这节课容量更大一些,课堂更开放一些,学生收获就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