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8 11:22:12
2016年3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广东省教育厅授予我“广东省中小学特级教师”称号,我有幸成为广东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广州外国语学校历史上首位特级教师。这既是对我从教25年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广州外国语学校复办六年特别是近两年来所取得的办学业绩的充分肯定。
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是如何在城市扎根、打拼、锻造,既对广州教育有着特别的感情和付出,又因此而培养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的呢?我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一直以来我的追求和梦想。
第一:责任和担当
有责任心,敢于担当,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最基本的人格素养。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江苏农村一个普通家庭,70年代农村经济相当落后,家里要供兄妹四人上学,颇不容易。作为家中的长女,我既要帮助父母照看弟妹,又要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天上学、放学步行24公里,回到家第一要务是帮爸爸妈妈煮六口人的饭,我搭着凳子站在灶台前用柴草煮饭,锅上锅下,油烟缭绕,蓬头垢面,煮好饭再到田埂地头为父母送饭,等父母吃完饭后回家招呼弟妹吃饭,最后自己吃饭,收拾洗涤碗筷,再步行去上学,持之以恒12年,风雨无阻,但从无间断和抱怨。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每逢寒暑假,我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农活,插秧、施肥、挑水、挖花生……尽可能给家里挣点工分。儿时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实践,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处事能力,进而培养了我健康身心与健全的人格。为家庭分忧、为父母解难、为弟妹做榜样渐渐成为我个人品质的自觉和追求。艰苦的成长环境培养了我的责任感,练就了我敢于担当的品质,锻造了我坚强的意志力。
正如高尔基所说:“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读书再苦,也没有干农活苦。上学后,我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一边勤奋学习,一边为父母承担家务,十年寒窗苦读,成为全村自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女大学生。父母亲拿出家里的积蓄为全村村民放了三晚的露天电影,村长用广播在村里表扬爸爸妈妈为村子培养了一个大学生,从此,我尝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到全村老百姓对大学生的尊敬和期待。责任和担当的意识更加强烈,并牢牢扎根在我心底,成为我生命中的两大支柱。
第二:勤勉和刻苦
有了儿时的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再辛苦的工作也不觉得累。自1991年秋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和行政工作。1991年,到广州第一师范学校报到时,我第一个主动申请当班主任,领导和同事都很惊讶。(因为一直以来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做班主任)当时,广州城区交通不便,我随丈夫的部队住在黄埔军校(现在的长州岛),从家到学校往返近100公里,每天早晨5:00起床,要先乘船20分钟,从长洲岛乘公交到赤岗30分钟,从赤岗乘公交到海珠广场40分钟,再从海珠广场乘公交到西村40分钟,每天上下班需来回需6个小时(如果遇到塞车,过彩虹桥还得等上30分钟),晚上9点左右才回到家。为支持部队的工作,(部队经常出海、军事演习、抗灾防风、南海护航)我还要独自承担教育抚养孩子的职责,但无论上班路途多么遥远、家庭遇到什么困难,从未提出过要求学校照顾,从来都是认真负责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出色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2011年我调到广州外国语学校,,也曾经遇到很棘手、很复杂的问题,各方面工作纷繁复杂。但我不回避问题、冷静应对,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师生,坚持规范、扎实办学,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带领全校教职工艰苦创业、勇于挑战,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迅速跨入全市名校行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带领大家勤勉工作,管理工作再多,也象普通老师一样坚守教学岗位,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辅导好每一个学生。此外,由于学校一期建设太匆忙,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只能不断修建、补充建设项目。每个工程项目从预算、设计、可研、财评、招标、施工、验收等都要经历20多个环节,面对各种困难,我和书记及部门负责人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参与设计、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尽可能在现有建设体制下确保学校的基建质量和安全,尽可能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尽可能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优美的教育教学环境。
我一直坚信:人生有两杯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如果你先喝了甜水,那以后必然要喝苦水;如果你喝苦水,那将来才有可能喝甜水。北大校长王恩哥指出,要“乐于吃两样东西,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当你勤勉刻苦的沉浸在某一项工作或事情之中,你始终按照自己应该坚持的标准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一件事和每一项工作,如果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那么结果必然会造福师生、造福群体、造福社会。于是成功也就成了常态,自信和优秀也就成了常态。
第三:思考和钻研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世界,谁停下了脚步、停止了思考,谁就被社会抛弃、被时代淘汰。1991年至1995年期间,在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期间,我觉得家庭教育对师范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于是我致力于研究《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在中等师范教育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并在广州日报发表《家庭教育误区》一文,引起社会关注和反响;2001年,广州第一师范转制为普通高中,面临新时期高中生德育工作,我思考德育工作如何深入学生内心深处,探究学生心理成长及发展规律,于是我致力于探索“德心融合”工作路径,并主持编写高中校本课程丛书《成长绿洲》、《和谐绿洲》、《心灵绿洲》,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主持《新时期德育心育融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新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等市级立项课题;2004年,我参与协和中学的生态校园改造,同时研究思考学校生态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于是我又致力于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走教育生态发展之路 创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参与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实验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教学模式研究》,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2009年主持的德育创新(研究)项目《构建节能生态校园 营造和谐发展心灵绿洲》、2010年主持的德育创新(研究)项目《构建班级特色文化 促进个体健康发展》连续获广州市属学校德育创新一等奖,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创新二等奖。
2011年调入广州外国语学校,面临新的学校,新的学生,新的办学目标,我研究的方向发生变化,思考的是如何彰显办学特色、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学校品牌。我提出课程引领、文化立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张,确定学校办学方向。在德育领域推行“4567”工程,策划开展“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积极推进《多元文化背景下雅育模式的探究》课题研究,通过建设博雅文化,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将雅育和国际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习惯、学习品质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13年第16期《中国德育》以《博与雅 中与西》为题向全国推介了我校德育工作经验,2015年9月9日《中国教育报以《博雅和美 凤凰翱翔》为题面向全国公开报道了我校文化兴校之路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课题不断改革优化自己的教学环节,形成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参与政治学科组开展的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主动、互动、灵动的政治课堂》研究,并积极向广州市教研室、广东省兄弟学校推介该课题的成果,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我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朝气蓬勃、思想鲜活的学生。20多年来,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只有不断的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探究出教育教学的真谛和规律;也只有不断思考,善于思考,才能把握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回顾这些年,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我校的许多优秀教师、广州教育名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取得的成绩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家长、社会对我的期待和厚爱,我要走的路还很远,我要做的事还很多,我还有很多梦想尚未实现,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我还年轻,还未满五十岁。
故事有结局,使命无终点。一个人,只要秉持着责任与担当的精神,定能磨练出勤勉与刻苦的品质,让思考研究成为习惯,让持之以恒成就梦想。最后,再次借用北大王恩哥校长的话,以为共勉:“让我们借助思想与利剑的力量,锻炼出为人本分与做事本事的功夫,不怕吃亏、敢于吃苦,为自己的人生插上理想与毅力的翅膀,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让人生出彩,为学校、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