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雅正|融合

EN |

春华秋实,共赴成长——2025年首场青年教师培训会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3-05 18:53:11



2025年2月12日,广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青年教师培训会在国际交流中心凤凰礼堂召开。12位青年教师代表围绕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德育创新及技术融合等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多元化的思想盛宴。我校彭斌校长参会并作总结发言,李伟副校长主持了培训会议。

彭斌校长作总结发言


教学探索:深耕课堂,以研促教


夏凡惠老师以《三载研耕,追光而行》为题,结合三年教学经历,强调“反思与坚持”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价值;陈念老师在《教精其术,学重习惯》中提出精细化教学策略与学生习惯养成的双向联动模式;周纯老师通过《以趣为舟,以研为桨》,探讨英语学科如何以趣味为切入点深化学习广度;冼庭玮老师则以《我的慢漫成长路》分享“慢备课”理念,倡导在细致打磨中提升课堂质量。


夏凡惠老师


三年研载,追光而行

夏凡惠老师分享了她“三年研载,追光而行”的感悟。从初登讲台的忐忑到如今的从容,她始终以“追光者”的姿态前行。


夏老师回忆初为人师时,受到备课低效、课堂互动不足等问题的困扰,幸得师傅方校悉心指导,通过12节公开课的锤炼,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市级公开课中,她深入研读文献、反复磨课,虽暴露课堂深度广度不足等问题,但也将反思写成论文并获市级奖项。


夏老师尝试运用“三问备课法”优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再次讲解《货郎图》时,学生提出问题:“货郎的笑容里好像带着疲惫,是不是说明他们生活不易,需要靠多种商品谋生?”这样的课堂让她深刻体会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发。课堂之外,夏老师也积极参加培训,辅导学生获奖。


夏凡惠老师表示,教育如同一幅未完成的画,每一次课堂都是新的色彩,每一次反思都是新的勾勒。愿我们都能成为彼此的光,照亮前行之路!

▲▼上下滑动阅读


陈念老师


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三部曲:摸索·适应·成长

陈念老师通过摸索、适应、成长三个阶段,分享一名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点。


摸索期——深耕课堂,重视常规。研读教材提炼知识,大量做题把握考点,设计问题链引导思考、建构新知,注重习题结构化、变式和提高。借助青蓝工程和优质的资源,逐步优化课堂。同时,培养学生专注度、规范作业习惯,积习为常,久久自芳。  


适应期——自主&辅导,家校合力。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教师站在引导者的角度,指导、监督、鼓励。同时,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反馈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成长期:以赛促教,突破自我。积极参与教学比赛、公开课、命题、课题研究等,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感恩学校和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愿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求知的种子,等待它在未来的时光里生根发芽。

▲▼上下滑动阅读


周纯老师


以趣为舟,以研为桨:摆渡英语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随着传统英语课堂的单一模式逐渐显得乏味,如何打破沉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师面临的挑战。周纯老师探讨了通过趣味与研究的结合,引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真实文化场景结合,唤醒学生的文化共鸣。例如,在《Travelling Around》一课中,通过展示西安的历史遗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深度。在《Cultural Heritage》一课中,将敦煌艺术与英语学习结合,让语言学习成为跨时空的文化对话。


其次,运用AI技术打破传统语法学习的枯燥。通过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趣事融入课堂,生成生动有趣的例句,提升学生的语法兴趣。同时,AI根据学生薄弱点推送个性化复习内容,让学习变得更有互动性和针对性。


最后,AI不仅支持任务驱动的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意输出。在《Wildlife Protection》单元中,学生运用AI工具设计海报,将语言学习与环保意识结合,展示出合作与成就。


周老师认为,英语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场所,而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语言与文化、创造与表达的广阔天地。


▲▼上下滑动阅读


冼庭玮老师


我的慢漫成长路——备课经验分享

冼庭玮老师的分享围绕“我的慢漫成长路”展开,主要介绍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备课思路与个人成长经历。


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她强调了“先模仿,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每天听课、记录教学思路、搜集优秀课例以及查阅专业文献,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备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备课流程,使教学更加系统化和高效。


其次,她分享了如何从“照本宣科”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最初,课堂教学过于依赖教材,关注细节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后来,通过观察课堂反应、及时调整课件、与备课组讨论,以及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还通过课后访谈学生,收集反馈,以不断优化教学。


“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冼老师将教学继续坚持对教育的热爱,不断前行。

▲▼上下滑动阅读


技术赋能:AI融合与教育创新



冼小娱老师在《扎根·破茧·赋能》中,提出青年教师与AI技术共生的“扎根基础、突破瓶颈、赋能创新”三阶路径;翁慎喆老师通过《教有所思,丰厚自我》,从教学反思角度剖析教师自我提升的实践方法;叶惠珠老师以《从“我”到“我们”》为主题,分享新手班主任通过协作式管理凝聚班级合力的经验。


冼小娱老师


扎根·破茧·赋能:青年教师与AI共生的三阶成长

(一)扎根:站稳讲台的初步尝试  

初入职场,冼老师坦言“站稳讲台”是首要挑战,她以板书设计为切入点,通过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变化优化备课,提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联动家校沟通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一课。  


(二)破茧:教研融合的逐渐摸索

冼老师结合开放日项目《简易制氧机的设计与制作》,分享“以研促教”的实践:通过文献挖掘新情境(如太空舱制氧案例),设计测评问卷,发现学生协作能力与定量思维薄弱,且使用AI工具的比例较大。


(三)赋能:与AI共生的未竟之路

在工具选择上,冼老师推荐DeepSeek辅助评语生成、跨学科备课,以及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上下滑动阅读


翁慎喆老师


教有所思,丰厚自我

翁慎喆老师分享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思考和感悟。


思课前——从“茫无所知”到“借力而行”

备课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学会“借力而行”:借力于教材与课标,思考教学目标等。借力于科组,更准确地把握本校学生的学情。借力于网络,比较网络中同行对于知识点的处理,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思课中——从“照本宣科”到“以生为本”

新教师刚站上讲台时容易“照本宣科”,只关注自己能否完整讲完知识点以及重难点的时间把控等。应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以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如思考自己的提问是否有准确回应、学生思考时间是否足够等。


思课后——从“教学新手”到“终身学者”

课后的反思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帮助青年教师从“教学新手”走上终身学者的道路。老师们不仅要反思课堂表现,反思学生成绩的表现,还要时刻审视自己能否在教研中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上下滑动阅读


叶惠珠老师


从“我”到“我们”——新手班主任关于建立班级凝聚力的思考

叶惠珠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她在班级管理中的困惑、觉醒、实践与反思。


首先,作为新手班主任,起初她认为通过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就能管理好班级,但现实中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抱怨让她意识到,班级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需要将“我”转化为“我们”的生命共同体。接着,她通过学习德育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找到了凝聚力的核心在于“共同目标”与“归属感”。


在实践部分,她提出了四个行动策略:一是以制度为纲,通过全员共治制定班级公约;二是以活动为媒,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共创;三是以榜样为镜,树立多方面榜样,营造向上氛围;四是以爱为桥,通过周记和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建立信任纽带。最后,她反思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强调凝聚力不仅是班级表面的整齐划一,更是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叶老师成功将班级从“我”转变为“我们”,实现了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这为新手班主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上下滑动阅读


班级管理:刚柔并济,活动育人


涂珺老师在《“用力”和“用理”》中,解析班级管理中制度约束与情感沟通的平衡艺术;邹薇老师通过《激活成长磁场》,倡导以主题活动打造班级“第二课堂”,激发学生自主性;靳宇佳老师创新提出《班会课的十分钟写作》,以短时写作任务深化班会育人实效;林楚涛老师则以《与青春同频共振》为题,分享年轻班主任如何以共情力实现德育渗透;张菊萍老师在《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中,结合德育案例强调“自省与行动”的重要性。


涂珺老师


“用力”和“用理”——班级管理方法的思考

涂珺老师在分享中表示,在班级管理中面对琐碎的日常事务和学生管理压力,“用力”与“用理”的平衡很重要。通过“用力”——勤观察、勤督促,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积极与家长和任课老师沟通,逐步建立班级的日常秩序;通过“用理”——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帮助他们成长,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涂珺老师总结道,班主任的工作犹如在原野上播种:既需要用力挥锄松土,又要掌握节气变化的原理;既需要勤奋的付出,也需要智慧的引导。用“力”耕耘沃土,用“理”静待繁花。

▲▼上下滑动阅读


邹薇老师


激活成长磁场——让活动成为班级管理的第二课堂

邹薇老师以 “让活动成为班级管理的第二课堂” 为主题,分享班主任工作心得。


她表示,班级管理需规则与活动并行,可通过三种活动类型助力班级管理:


一是班级间比赛,如组织初二年级足球赛,通过划分角色、适当参与、赛后总结,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学生竞争意识;

二是借助学校与家长资源组织的活动,像法院参观活动,提前铺垫,强调活动不易,让学生了解社会,促进家校共育;

三是班级内部活动,以小组评价活动为例,既增进同学关系,又培养学生自主性。且从初一便培养班干部组织活动,逐步放手。


从学术看,三类活动形成 “竞争 — 实践 — 日常” 立体体系;从实践讲,应动态优化。邹老师强调,要多表扬、多对话,用情境与体验代替说教与约束,让教育融入生活。

▲▼上下滑动阅读


靳宇佳老师


班会课的十分钟写作

《班会课的十分钟写作》展示了一个围绕简短写作开展的一系列班会活动,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自我反思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可以是写给老师:通过制作贺卡传递教师节祝福,表达了对新认识的科任老师的激动与对学习期待;可以是写给同窗:学生们回忆日常相处的点滴,写下彼此的闪光点,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可以是写给自己:学生们通过写信给自己,明确奋斗方向,进行阶段性总结,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可以是写给家长:学生们表达对家人的感恩与爱意,对相互理解的期待。


希望学生们通过文字表达,感受爱与被爱,释放焦虑,在温暖的广州外校,遇到更好的自己。


▲▼上下滑动阅读


林楚涛老师


与青春同频共振——年轻班主任的德育探索

林楚涛老师从教学和德育两个方面,分享了对青年教师成长探索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教学上,扎根课堂,精打细磨。备课环节,既利用好教学资源、依据学情调整课件,又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作业批改采用面批预约制等增值策略;试卷分析不仅指导学生整理错题,还从横向、纵向分析成绩,精准提升。


德育中,从组织、学习、生活三个方面入手。依靠制度建设和主题班会两个抓手,构建有序班级。面对班级问题,不生搬硬套,让学生参与班规管理增强认同感。同时,学会“抓大放小”,给予学生成长空间,把握班级发展关键。


林老师相信,只要保持热爱、积极交流,在教学与德育的探索中不断思考与行动,定能在教育事业中大步前行、绽放光彩。

▲▼上下滑动阅读



张菊萍老师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德育工作心得分享

在青年教师交流会上,张菊萍老师以自己经历,回顾了担任班主任三个学期的成长历程。


面对首任班级的纪律涣散、作业拖沓等问题,她主动向资深教师求教,将“取法其上”作为管理准则,在实践中摸索班级建设规律。在接手男女比例失衡的历史班时,她通过个性化谈话、家校联动和团建活动化解矛盾,逐步提升班级凝聚力。第三次带班时,她以精细化管理构建良好班风,通过班委培养、分工落实和榜样引领,使班级成绩稳居同层次前列。


“勤能补拙、精细分工、身正为范”是张老师总结的三条育人经验。她坚持时常跟班督导,建立专人负责制,以自身“勤学笃行、自律守时”的行动感染学生。在分享中,她将教育者喻为“擦星人”和“追光者”,强调既要帮助学生绽放光彩,也要永葆对教育本质的追寻。


张菊萍老师的成长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在挫折中反思、在实践中突破的进取精神,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正如她所言:“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匠心雕琢每个成长的足迹。”


▲▼上下滑动阅读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通过此次培训会,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们的“风华正茂”,也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参会老师纷纷表示从多维视角中汲取了成长养分。愿他们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我校未来也将持续深化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助力青年教师在教学、管理与科研领域行稳致远,共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供稿:教务处
审稿:陈蕴华
终审:校办公室








家校联系方式

QQ:179496851
邮箱:gzfls1963@sina.com

往期回顾

·穗台同心,合作共建|广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助力两岸教育融合发展

·广州外国语学校科学教育亮点纷呈获“知行中国”学者点赞!

·教学开放日精彩回顾 | 智慧碰撞启新程,开放交流育未来

·广州外校,读书的好地方

·味蕾派对,美食大赏!广州外校食堂2024学年菜式大评选


-----
THE END
 -----